刘洋:揽月究火步星河,织梦苍穹载新篇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2日 16:40

照片1寸

刘洋,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2004级应用物理专业校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行星环境与演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博士,主要从事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担任中国探月四期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载人探月科学研究与应用系统论证专家组成员、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和嫦娥5号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责任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点专项项目等,在Nature Astronomy、Science Advances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成果入选中央广播电视台202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曾获欧空局火星快车任务突出贡献奖、嫦娥四号科苑名匠集体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

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行星的神秘始终吸引着人类探索的目光。在这片未竟的探索之旅中,刘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始终走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之上。

蹒跚起步究物理,勇迎新机克难关

二十一年前,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新设立了应用物理专业,二十年前,刘洋成为了这个专业的一员。在这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上,刘洋并未感受到开荒者的艰辛,反而感受到了学院如同对待蹒跚学步的孩子般的细心呵护与重视。在这样一种充满温馨与鼓励的环境中,他满怀激情地踏上了物理探索的征途。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与国家天文台的合作,为刘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实践机会。虽然只是在玛珈山天文台建设时负责搬运设备等简单的工作,但这份亲身参与的经历却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刘洋对天文世界的好奇之门。起初,刘洋与同学们一同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面临选择:是继续深入纯物理的殿堂,还是向天文与空间物理这一浩瀚的领域迈进?对于刘洋而言,每当夜幕降临,抬头仰望那片璀璨的星空,心中便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向往。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将目光投向了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宇宙。

mmexport1724755617072

2007年,一场汇聚了顶尖行星科学家的月球科学与行星探测数据分析国际暑期学校暨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召开,刘洋作为应用物理专业的班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全程投入了会议的筹备与服务工作。同时,他也以参与者的身份见证了这一学术盛宴。尽管英语水平有限的他只能把问题记在本子上照着念,但他还是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在会议中向优秀的科学家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短短两天的会议大大开阔了刘洋的眼界,对这个领域本完全没有认知的他在会议中折服于行星科学的魅力。他在会议中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教授、火星探测器“勇气号”的首席科学家积极交流,并通过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王阿莲教授了解到学院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有一定的互访往来,他大胆提出报考的愿望,收到了对方的鼓励,随之而来的是对语言关的要求——需要考过托福和GRE。对于英语水平十分薄弱的刘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他需要在提交申请材料前拿到托福和GRE的过关成绩,这意味着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需要一次性通过这两个考试。面对这两座大山,刘洋没有退缩,他在附近租了一间小屋,开始了近乎苦行僧般的复习生活。最终,他以惊人的毅力,成功拿到了理想的成绩,为申请留学美国铺平了道路。

刘洋与空物学院

选择这所虽非家喻户晓但学术实力雄厚的大学,对刘洋来说其实是一场冒险,他为此放弃了国内的保研资格,将自己置于一个充满未知的环境中。对此,他非常感谢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提供的国际会议、互访留学等机会。刘洋回忆到,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开放学术氛围、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优秀的校友资源,为他提供了接触和学习行星科学的机会。同时,母校与外界学校的交流学习也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助力,他与来自不同学科的教授和同学们交流讨论,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路。“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些机会的话,我很难去抓住这些机遇。”就这样,在兴趣、环境及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刘洋踏入了行星科学的行业。

探天问地求真知,星辰浩瀚启新程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作为刘洋学术生涯的起点,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严谨的科研训练。大学时期的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在应用物理的广阔天地里,刘洋学会了如何用物理学的视角去审视世界,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未知。这些知识和技能,为他日后转战行星科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美国留学的过程中,他跨越应用物理与地球与行星科学专业,不断自学新知识、新技能,逐渐构建起了自己在行星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体系。

刘洋实地考察

在美国的求学与工作过程中,刘洋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始终关注着中国行星科学探索的成果。随着国家对航天深空探测任务的重视不断加强,2019年,刘洋在祖国的号召下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与此同时,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建设蒸蒸日上,涌现出一批科研实力强劲的学者。刘洋与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的凌宗成教授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共同的缘分下走到一起,合作开展火星表面物质组成、土壤特征及着陆区地质演化研究,也一起申请了嫦娥四号着陆巡视区深部物质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专项项目,负责国家月球与火星生命探测重大任务的论证和研究。

刘洋合照

回忆起在科研项目中的经历,刘洋百感交集,他很荣幸能够接收到国家提供的相关样品与数据,但这同时也是一种压力。刘洋提到,他们团队曾对第一批“嫦娥五号”样品进行研究,也曾通宵达旦分析火星车“祝融号”数据,加班加点地讨论分析与修改报告更是家常便饭。面对科研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刘洋提起求学时的磨练对他的影响:“你以前经历过了锤炼,以后做一些事情时,就有底气和勇气。我们这个事情也是一样的,我们觉得拿到这个数据,我们肯定能把它做下来。”永不放弃的信念与敢闯敢拼的勇气支持着刘洋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祝融号”的相关数据成功探测到了含水矿物,并发现了水活动的迹象,而这个研究成果也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为2022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喜闻桃李焕新芽,星火相传筑未来

刘洋指导学生

如今,刘洋与母校的联系依旧密切,他牵头组织了与山大的合作项目,有时也会回到母校参与毕业生的答辩。他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招生时惊喜地发现如今母校的学生们展现出了更加多元和全面的素质。他们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还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大创项目以及社会实践,充分展示了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的意识。这种变化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更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到母校近些年来的发展欣欣向荣,刘洋表示十分欣喜。从招生质量的显著提升,到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再到学术水平的不断攀升,母校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他由衷地希望,母校能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让学校的每一个方面都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学生们提供更大的舞台,鼓励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回馈母校、回馈社会、回馈国家,彰显山大人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学弟学妹,刘洋寄语道,大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开阔的眼界、勇于抓住机遇的能力以及迎难而上的精神。无论是在科研领域深入探索未知的奥秘,还是在创业道路上披荆斩棘,又或是在职场中奋力拼搏,这些品质在未来都将成为他们的重要支撑。谈到科研,刘洋还强调了阅读文献能力与写作能力,并且鼓励同学们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动态,拓宽视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四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探索前行,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将信念传递给一代代有志学子,也托举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栋梁。展望未来,刘洋表示将继续深耕行星科学研究领域,为国家的深空探测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相信,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的航天事业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而他也将有幸成为这一伟大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 作者:王镜潼 房鑫平    来自:宣传统战部    责任编辑:傅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