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使命 | 陈耀:探物究理纯粹心,殷殷师语沐桃李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7日 11:46

编者按: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校区党工委宣传统战部推出“光荣的使命”系列专访,宣传校区优秀教师代表典型事迹,激励校区全体教职员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学校“全面图强”贡献力量。

陈耀: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曾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等。

为学潜心向学觅初心孜孜不倦求真理

普通人眼中的“半杆落日”、“星汉灿烂”,在陈耀眼里,化为一串串数值、一张张频谱。在太阳和空间物理领域成果颇丰的他,最初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却与物理学专业失之交臂。随着在地球化学专业中的学习,陈耀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重逻辑、重理论的物理研究。

初心如屹立于巍峨高山上的信号塔,为刚开始渡舟学海的他,亮起一盏微弱而明亮的光。大一期间,陈耀毅然转入自己喜欢的空间物理专业。从懵懂的感觉,到坚定的选择,陈耀在研究学习的过程里,锻造出自己的“初心”。

“在方向的选择上,存在很多偶然性。而且没有人的方向一开始就是明确的。一定要发挥主动性,在长期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发现、打造并坚守自己的科研‘初心’,坐稳科研的‘冷板凳’。”

机遇是一种偶然,努力是一种必然。在复杂的空间物理迷宫里,处处充斥着待解谜题,没有一条坦途能直接通向答案。对于陈耀来说,曲折弯路是常态,苦心钻研是必然。

在陈耀的学生时代,运行程序的计算机配置不够高,观测空间现象的仪器设备不够先进,用于模拟的观测数据大都来自国外。在这样的研究条件下,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陈耀选择了理论研究,师从胡友秋教授钻研数值模拟,坚定地将学术这条路走下去。

生长于山东,山大在陈耀心中有着特别的分量。2007年,怀揣对家乡的满腔热情,陈耀来到山东大学任教,开启相应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陈耀深知基础科学是支持国家战略的强劲动力,但国内外空间科学领域仍存在很大差距。于是他将“朝乾夕惕,功不唐捐”的科研精神一以贯之,把时间浸泡在实验室里、挥洒在课堂上。他组建并带领团队研究太阳爆发的物理机制、日冕响应等学科前沿问题,研制成功全球首台套毫米波宽带太阳射电频谱系统。陈耀几乎全年无休,元旦、春节假期也不例外。

科研无捷径,每向前一步就会面临无数选择。选择一条通往成功的岔路,是偶然。但陈耀用稳坐“冷板凳”的耐心和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将偶然的选择变为必然的结果。

为师明德修身聚英才匠心致远铸师魂

在陈耀的学生们眼中,这是一位温和认真、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他仍然不吝惜将时间倾斜给需要帮助的同学。

本科生刘功林在毕业设计中选择陈耀作为自己的导师。他第一次向陈耀表达做科研的意愿时,内心其实惴惴不安。但是工作忙碌的陈耀却在那天一直等他到很晚。办公室里为他亮起的灯、陈耀和善的话语,逐渐抚平刘功林心中的焦虑,坚定了他跟从陈耀学习的决心。谈话时,陈耀耐心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循循善诱帮助他规划方向以掌握基础科研能力。在课题进行中,陈耀从基础学科与知识点开始一步步引导刘功林,耐心对他每周的汇报做出关键性指点,不断推进研究进展。刘功林一直对科研路上的这位领路人心存感激。

陈耀以温情的关怀照顾着年轻的科研者们。为了激发他们做科研的兴趣和自信,他通常会引导他们先着手完成易出成果的项目,而后再逐步领入问题的更深处。

同时,陈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和科研活动,高度重视科研育人。他认为空间科学领域的科研条件改善离不开国家航空强国的战略,因此他结合国家对空间环境保障和深空探测的重大需求,在教材编写及授课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探索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立德树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正能量激励同学们,并以身作则。”

博士后宁昊的印象里,导师陈耀一直是严肃认真的形象。“他常说,做好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至少10000小时的努力,而他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每次参加学术会议前,陈耀都会帮助宁昊和其他研究生们准备报告、修改PPT,指出他们报告时存在的问题,力求呈现最好的效果。每篇文章发表前,从中文稿改到英文稿,也都会得到陈耀重复多轮修改。

陈耀言传身教,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学者风范引导身后桃李于学术正道上砥砺深耕,拾获满园。

为教与时偕行兴改革理工融合育新才

“我们国家如果想赶上并超越发达国家,必须要走完空间科学这一“大”科学研究的完整创新链,就需要自主研制和不断根据需要改进探测设备,自主获取第一手观测数据。”

二十多年的研究生涯让陈耀意识到,空间科学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借助更先进的观测装备。而创新链形成所需的周期长、任务重,要求理科和工科团队形成长期合作。“理工融合发展、学科任务互促”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要求。

2013年,陈耀承接了空间科学学科建设和研究院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建设学科交叉大平台,首先需要打破学院之间长期存在的、相互博弈的利益主体关系。通过项目牵引、任务带动,工科和其他学院的老师也能加入研究院平台,实现共赢。

“理科的同学要懂点工科的知识,工科的同学能学习认识空间物理学。我们非常希望能让老师们乐于参与、乐于交叉。”

目前,在陈耀的带领和推动下,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和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建成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空间粒子辐射实验室和空间电磁探测技术实验室等,共同参与或承担了多个重大项目。此外,以“太空生物适应性研究中心”为抓手,陈耀还推进了空间团队与海洋学院植物研究团队的学科交叉试点,完成一期实验室建设,开始获得初步成果。

于治学一道,陈耀心怀“国之大者”,立足国家航天强国的背景,潜精索隐,突破创新。于教育一途,陈耀不断探索教改,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科研人才。在此山海间从教的十六载岁月,沉淀了他的心性,打磨了他的初心,当他谈及科研和教育时,眼中闪烁的光芒饱含对未来的期许,如太阳般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