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同贺:臻于至善终折桂,云程发轫展鸿鹄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6日 10:47

张同贺,男,中共党员,现任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团工委兼职副书记(学生),曾任山东大学(威海)学生会主席,曾获第二季中国青年报“强国青年观察员”、2020年度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山东大学2020年度十佳共青团员、山东大学2020年“榜样的力量”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曾获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三次)、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与科技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国家特等奖、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国家级优秀团队、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7项,现已保送至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一举夺魁宏名扬,霞光裹身蔽云天。”9月28日下午,张同贺收到了北京大学招生办的待录取通知。回忆起三年多的求学经历,是荆棘阻逆中交织着的幸运“橄榄枝”,更是日复一日、毫不松懈的上下求索,终将坎坷化为坦途。一条崭新的道路向远方无限延伸开来,他的心中有一团永不熄灭的明火,指引他追逐理想的光芒,奔赴属于自己的下一场远大前程。

相时逢机操胜券,精进不休步青云

临近毕业,面对读研、就业和出国一系列选择,张同贺没有过多的犹豫,“我从入学起就决定读研,这大概算是一份家族传统吧。”他双手交握,平静地说。近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他也是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戒奚勿躁步,世路方坎坷。”保研之路,张同贺走得并不轻松。当问到上岸北大是否在意料之中时,张同贺回忆起他的夏令营经历。时间拨转到三月份,那时候张同贺以绩点排名4.7%入围了北京大学第十届新时代中国青年经济论坛,虽然没能在五月份举办的论坛上拿到优秀代表,但在论坛中结识到的一些优秀伙伴让张同贺印象深刻。再后来就是申请各大高校的暑期夏令营,虽然每一次投递简历都是满怀期待与憧憬,但临近夏令营结束他收到的offer屈指可数。他回忆道,那时候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屡次被拒的心态上的低落,但是他没有气馁,接受这个结果的同时继续深造发展自己,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张同贺在暑假期间留校提升了英语水平,接着就到了九月份的推免阶段。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18级的综合素质测评改革,对张同贺来说是一个机遇,得益于个人发展的全面,张同贺在这次综合素质测评中成为了专业第一名。在分享申报北大的经历时,张同贺能清楚地说出每个时间节点,因为差之分毫可能就会坐失机宜,回忆起那时准备北大的复试,压力并不亚于备战高考,幸运的是后期面试也相对顺利,待一切工作尘埃落定,张同贺最终跻身保研北大的名列中。

最终能取得这个成绩,张同贺说他想感谢的人不胜枚举,给予帮助的辅导员、团工委与学院的各位老师,以及热心答疑解惑的学长学姐,都是他成长路上的指路牌。张同贺说:“这都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才能够做到的事情,我特别感谢每一个人。”

怀瑾握瑜且流光,奋楫笃行寻旷野

“充实”是张同贺对自己学生工作的总结。出于对志愿服务的兴趣与热爱,张同贺在大一时参加了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并凭借着突出的表现很快脱颖而出,开始尝试独立组织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那段时间去了好多此次养老院,真的感觉特别有意义。”阳光义工服务队、青马班、植树活动、威海市首届招商引资大会、浪潮校企合作平台、齐鲁文化交流体验营……一个个活动使得张同贺不仅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而且实现了对自我的磨砺与提升。

张同贺在大二的时候想改变学生工作的方向和领域,因此他选择留任了校学生会的文化建设部,并成功组织校迎新晚会、十大歌手等活动。“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组织大型活动的愿望,虽然在主办活动的过程中十分辛苦,事情比较繁忙,但我觉得完成后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张同贺说起他筹备迎新晚会的经历时,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大二下学期,张同贺参与了快车道人才加速器的商业培训,从学员逐渐升级为见习教练,长达两三个月的培训使张同贺逐渐蜕变。

进入大三之后,张同贺在学生代表大会的选举中以最高票数当选学生会主席。他工作认真负责,耐心细心,获得同学和负责老师的一致好评,如今他在校区团工委担任兼职副书记,将继续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工作做出贡献。在被问到如何兼顾学习和学生工作时,他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学习和学生工作本就是一个相互兼顾的关系”,在处理学生工作中会有科研与实践的交叉融合,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会成为后续科研道路上的得力伙伴,这是他在处理学生工作中获得的最大的收获。

行远自迩积步履,琢玉成器立瑰意

张同贺的实践与科研之路从“光伏路面”开始萌芽,虽然这个实践项目在当时并没有获得荣誉,但是也为后续开展的社会实践打下基础。之后的“深蓝之洲”计划以“海洋渔业生态效率”为创新点,在经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不断优化后逐渐成熟,斩获众多荣誉。

谈到“挑战杯”红色专项竞赛,张同贺表示离不开指导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以及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努力。校内初审时,评委老师认为他们的视频视角过于宏观,易与宣传片混淆,便没有给出太高的分数。而在修改后的以微观视角呈现的视频里,张同贺开篇讲述身边的脱贫故事,眼中有光,声音铿锵,真实且饱满的情感打动了评委,并取得了校赛第二名的好成绩。紧接着,他们又利用五一假期进行了农村实地考察,不断完善项目内容,聚沙成塔会有时,最终张同贺带领团队在国赛答辩中崭露头角,荣获国家特等奖。

正是这种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与做事的高效率,使得张同贺能够在多个领域把事情做好。“在待办事项特别多的时候,我会按照重要程度把它们排序,然后逐个完成。对我来说,把所有事情完成之后才会比较安心。”他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科研与社会实践项目并撰写论文,这也体现出他对效率与目标方向的精准把控。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同贺认为他的社会实践与科研经历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无到有,一点点摸索经验,如日方升般进步,张同贺的大学四年好像都是这么走来的。

渊渟泽汇满深情,内外兼修行道远

“感觉我经历的很多事情都非常坎坷,但好在最后结果是好的。我在山大度过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毕业之后会尽力回馈母校。” 张同贺回忆起自己三年有余的种种经历,不无感慨地说。成功进入北大对张同贺来说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也做好了十足的准备,就像他说的“心怀感恩,继续沉淀,奔向更好的自己。”

谈及对进入北大后学习生活的憧憬,张同贺坦言,来到更高的平台压力只会更大,身边的同学们也只会更加优秀。“北大本身就是学术氛围更浓厚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自己在科研方面仍旧欠缺,重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都是挑战。当三年后踏出北大时才是真正去面对社会就业的时候,那时候的心态与现在也是完全不同的,将来的就业规划我也不是很清楚,现在就想走好眼前的每一步。”张同贺作为18级学子见证了学校建设的方兴未艾,也正是在这里,他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积跬步之功,致千里之胜。

“总有一天,你的脚下满山梯田,沿途汗水盛开。”张同贺的座右铭印证了他的付出与收获。他从未向困境妥协,而是以热忱与希冀面对所遇见的一切事物,以乐观的心态对待每一次经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心怀炽热奔赴下一场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