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成,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教授、博导,行星科学团队课题组组长(PI),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领域为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方向为行星遥感与光谱学、行星化学与地质学。担任国际地质拉曼(GeoRaman)科学咨询委员会(GRISAC)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天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宇航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兼职。曾获2015年十大天文科技进展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8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先进个人、山东省创新榜样等奖项和称号。
什么是行星科学的浪漫?凌宗成教授回答道:“飞天览日月,手可摘星辰。”
从山大研究生到山大行星科学学科牵头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这片学术研究热土见证着凌宗成“追星逐月”的步履。
发轫:在山大埋下探赜宇宙的种子
时间倒拨回2005年,恰逢中国“探月工程”起步阶段。作为山东大学研究生的凌宗成在导师夏海瑞教授指导下从事拉曼光谱学方向研究。彼时适逢参与美国火星探测任务的校友、华盛顿大学王阿莲教授在山大开办讲座讲述美国火星探测工程的故事,坐在观众席的凌宗成第一次深入了解国外对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对广袤宇宙产生无限遐想。
凌宗成(右二)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期间
行星科学作为当时的国际天文学与地球科学的前沿交叉领域,国内资源相对匮乏,但山大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为优秀学子提供接轨国际的机会。2007年,在山东大学的支持下,凌宗成将研究方向转为行星光谱学,赴美国华盛顿大学交换学习。留学经历让凌宗成看到了彼时国内外科研实力和学习氛围的差异。而在美期间,我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国内高涨的探月热情牵动着凌宗成的心。“未来中国是否也能把探测器送到火星上?”“我能为中国行星科学做些什么?”两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凌宗成的脑海中。从那时起,学成后回国、回到山大,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行星科学”,成为凌宗成心中的追求。
攻坚:有志者不畏山高路远
学成后的凌宗成如愿回到山大,威海校区发展潜力巨大的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吸引了他的目光。校区“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凌宗成成为威海校区最年轻的教师之一。借助学院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契机,凌宗成到北京开展嫦娥一号数据研究方面的博士后工作。就这样,身兼科研任务与教学任务的他时常两地奔波,但在他看来,校区给予的信任与对他科研工作的支持是最大的褒奖。
2013年,在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实体化运行的背景下,凌宗成担任行星科学课题组特任PI。“那时我的职称还是副教授,研究院破格给了我带领课题组的机会,让我很受鼓舞。”当时山大行星科学学科处于起步阶段,软硬设施尚在建设中,学术研究更是既无现成经验,又无标准答案,凌宗成形容自己和课题组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他们秉持着要么“向前走一步”,要么“比别人多走一步”的精神,从课题组的第一项科研基金,到天文联合重点基金;从火星硫酸盐实验合成与地质标样研制,到基于嫦娥三号数据发现新型月球玄武岩的研究成果被评为“十大天文科技进展”,威海校区的行星科学课题组逐渐在国际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凌宗成指导学生做暗室实验
学科的蓬勃发展与校区支持密不可分。十多年来,行星科学实验室多次“更新升级”,新建行星环境模拟实验室、行星表面物质合成实验室、月球样品实验室、火星环境模拟科学实验舱……课题组的斐然成就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学术骨干与青年学者的加入,为学科建设注入新鲜活力。一批又一批“攀登者”如凌宗成一般践行着“闻天逐日,探物究理”的精神,形成科研攻关的合力。“前不久我们又拿到了第七批月壤样品,目前组里已经有三位老师获批样品了。”凌宗成介绍到。月壤样品的获得,是国家对山大行星科学既有研究实力的认可,也是期待着课题组有更大的研究突破。
情怀:将山大科研成果写入广阔星空
2022年10月,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由山东大学牵头完成,象征着由凌宗成教授带领的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课题组又一次将科研成果写在了国际瞩目的星空之上。历经千帆再回首,凌宗成真切感受到自己正在逐步实现初入威海校区时的目标——把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建立起来!
1:250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英文版缩略图
凌宗成说,希望通过“攀登”团队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不仅认可威海美丽的城市环境,更认可校区在科研方面产出的成果。”继续建设好行星科学研究阵地更是他心之所愿——“让国内学术界一提到行星科学,就想到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作为一名学者,凌宗成希望始终坚守在学术道路上;而作为一名师者,他希望能够扎根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山大一体化进程中,无论是“学者”身份还是“师者”身份,凌宗成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获益——威海校区的行星科学方向建设得到高度重视,空间科学学科成为校区特色学科之一,亦成为闪亮的“山大名片”。同时,他还表示:“现在我们同济南、青岛校区老师们的交流更加便利、密切,学术合作与探讨广泛开展,对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凌宗成为学生讲解火星模拟探测系统
闻天逐日之路,是开拓未知的征程,是与自然、与自我的双重博弈。作为一项交叉性极强的学科,行星科学研究囊括着行星遥感与测绘、陨石学与天体化学、行星地质学、行星大气与空间环境等众多领域,个中艰辛不言而喻。但对于凌宗成和组里的同学而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他们对待学术科研的态度——无论是处理行星遥感数据、做行星样品分析,还是行星载荷研制,都是山大人“问天求索”的征程,是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山大力量”的实践。据了解,行星科学课题组中的许多同学在本科、硕士毕业后,又选择继续在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深造,将研究领域精准聚焦国家所需之处。正如凌宗成教授课题组成员、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获得者2022级博士生卢学金,从本科时的“赏月人”到此时的“逐月人”——行星科学课题组引领着一批批学子的成长。
正值校区办学四十周年之际,凌宗成见证着空间科学学科建设的腾跃与威海校区的步步发展,始终铭记着山大“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我希望能够与行星科学课题组一起成长,国家深空探测事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凌宗成说。
凌宗成与欧阳自远院士的合影
从山大走出,又回到山大。黄海之滨上海风掠过,玛珈山上四季更迭,闻天楼上斗转星移,记录着凌宗成和行星科学课题组叩问星辰的坚实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