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与威海校区共成长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6日 09:05

本站讯 张超,文化传播学院新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8年晋升为副教授,202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新闻、算法风险、视听传播、国际传播。主要讲授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出镜报道、新闻理论研究、数据新闻等课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CSSCI论文33篇、CSSCI扩展版/集刊论文11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转载或论点摘编,智库成果5篇被中宣部采用、5篇被山东省委宣传部采用、2篇被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采用。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在科研方面,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次、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在教学方面,获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课程精品课程、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山东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山东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山东大学(威海)“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奖项。

2013年4月,张超教授来到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工作。他此前供职于山东广播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除了做好业务,还把自己的业务思考转化为论文。在当记者的四年间,他两次获得山东广播电视论文奖一等奖。2013年,文化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延揽人才,张超教授因理论与实践兼备,成为理想人选。

谈及为何选择加入威海校区,张超教授表示,除了对学术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热爱外,对学校的深情厚谊是最重要的原因。原来张超教授是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校友。

2002年夏天的高考,张超教授被威海校区新闻学专业录取,当9月来学校报到时,他发现那时的校区和自己一样“年轻”。学校的硬件设施并不是很完善,主楼还没有建成,和现在的办学条件根本没法比。“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校区四十年栉风沐雨,在张超教授看来已然发生了“质的飞跃”,他说,“如今呈现在我眼前的,不仅有‘大楼’,更有很多‘大师’”。张超教授见证了校区在山东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不断贡献“威海力量”。从学生、校友,再到教师,张超教授看到了自己所在的新闻传播学科不断发展,从一开始只有新闻学本科专业,到现在形成本、硕、博立体人才培养体系,新闻传播学科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张超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也是在威海校区就读的,读研期间,他获得了山东大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山东大学研究生标兵等荣誉,他在硕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写道:“我们一起在威海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我们把最美的记忆留在了这里,留在了沙滩和玛迦山。”幸运的是,工作后他又回到了这里。

2013年4月来到校区工作后,张超教授主要承担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授课,他开的第一门课是“出镜记者与现场报道”。他深知讲好课是站在讲台的立身之本,面对自己的第一门课,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小班教学、个性化指导、真实情境模拟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凭借着对这门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过程的用心,他不仅获得了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撰写的《出镜报道》教材也获评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

在科研上,张超教授从事数据新闻、算法风险、视听传播、国际传播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他不仅以第一作者发表了33篇CSSCI期刊论文,还4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离不开学院、校区和学校各个层面的支持。张超教授说,文化传播学院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诉求,良好工作氛围让他安心上好课、专心做好科研。在人才培养中,教务处积极推行新文科建设,新闻学专业内部细分为融合新闻方向和法治新闻方向,强调前沿性和学科交叉,提升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特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组织导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在教学支持中,教务处积极组织教学方法、教研方法的培训让他从中获益,在他备战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过程中提供各种支持,本科教研项目评审权下放至学院,他近年来立项了2个本科教研重点项目。

在科研工作中,张超教授印象最深的是科研管理办公室举办的项目申报辅导培训。如何写项目申报书,如何论证好一个课题,这是培训会解决的问题,通过每年的培训,张超教授不仅汲取了经验、提升了课题论证水平,还成功立项教育部和国家社科项目。令张超教授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时任科研处副处长的吴玉阁老师在发现他做大数据相关研究后,专门打电话到学院,鼓励他把与大数据有关的研究坚持做下去,“我没想到职能部门领导会关注某一个‘青椒’的科研,这给我很大的信心,第二年我就中了教育部青年项目,题目是《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与伦理研究》”。

张超教授说他是学校一体化发展的受益者。凭借卓越的学术成绩与贡献,他参加了2020年度山东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特别评审,破格晋升为教授。这一殊荣不仅是学校对他个人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在学校一体化发展战略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例证。张超教授说,“这个指标不占用学院正高职称名额,他相当于为学院增加了一个正高指标,受益人不仅是我,还有学院。”

在学校一体化战略中,张超教授在学科融合层面深度参与。张超教授所在的新闻传播学科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学科上一体发展,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本科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张超教授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讲授“出镜报道”课程,在该学院的经费支持下研发了“出镜报道综合训练虚拟仿真系统”,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提供了新平台。他还负责文化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得益于新闻传播学院的支持和资源共享,该学位点迅速获批并实现当年招生,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谈到给青年教师的建议,张超教授强调“真诚”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教学上,“真诚”意味着将每一堂课视为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他鼓励青年教师要像参加比赛那样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让自己的课堂年年有新意,节节有亮点。正是这种对教学的“真诚”,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最终转化为精品课程、一流教材。在科研上,“真诚”意味着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他认为,对科研的“真诚”首先体现在选题上,要勇于探索那些真正能够推动学科发展和现实问题解决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用“真诚”的态度,不浮躁、不投机,用严谨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攻克每一个难题,为知识进步做贡献。他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道路上要敢于挑战自我,勇于追求卓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真”努力,才能取得“真”成果。

采访最后,张超教授表达了对校区未来发展的深切期望。他说,作为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一环,威海校区有自己的使命与愿景,威海校区应继续壮大“威海力量”,提升“威海贡献度”,威海校区的明天会更好!

【 作者:才艺、贾晶晶    责任编辑:王晶、于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