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书翠:弦歌不辍书华岁,集翠成裘恒不移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1日 14:01

本站讯  郝书翠,女,汉族,1975年出生,中共党员,哲学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成员、山东省首批师德宣讲团成员。获评教育部“2015年度思政影响力提名人物”、山东省“2013-2014年度思政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6),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2023),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山东省社科基金多项,在《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郝书翠于1993年进入山东大学学习,7年之后硕士毕业。郝书翠表示,当时自己带着一些自以为会读书会写作的盲目自信,在读博和工作之中,她选择去工作,成为了青岛大学的一名思政课教师。很快她就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自己方方面面的能力都还非常欠缺。考博、读博成了必然选择。2005年,她重新回到何中华老师门下,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2008年博士毕业,因为爱人工作调动,她随之来到了威海校区任教,成为了校区的一名思政课教师。至今,郝书翠已同威海校区共同走过了16年的岁月。当被问到“如果重来一次,是否还会来到威海校区任教”这一问题时,郝书翠的回答多少让我们有点意外,但却依然透出坚定的意味。她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不怎么去想‘重来一次会如何’之类的问题。对我而言,既无法重来,也无需重来。大学思政课老师这个身份,给我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给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督促我始终坚持学习。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幸运。”

郝书翠刚来威海校区工作时,入职的是“马克思主义教学部”。闻外楼前“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的牌子在2018年6月被“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所取代。2022年秋季学期,学院从闻外楼搬至新建的北衡楼。回忆起校区十几年来的发展,郝书翠充满了感慨。十几年前,“学科建设”这个词,大家还很少提及;今天,它已经成为学院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以及学院老师们口头心头的第一高频词。学院所有教师在科研项目获批方面全部实现了突破,或是从无到有,或是从有到优。2020年以来,学院教师共获批各级各类项目50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7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4项,教育部项目8项 ,省社科项目19项 ,共发表论文100余篇,CSSCI级别科研论文40余篇,《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报纸论文10余篇,出版论著19部。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成功入选AMI核心集刊。

在科研方面,郝书翠本人就是实现了从无到有突破中的一份子。她从来到校区工作的第一年,就感受到了“下马威”。威海校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山东大学的一部分,对老师的要求自然要高一些。明白了这一点的她,只要遇到可以申报的项目,就积极申报。她自嘲,这个过程给她积累了足够多的、十分丰富的失败经验。好在这些教训终于还是转化成了成功的养分。2013年,她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这也是她获批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同时,她是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受益者,2015年,她入选了威海校区首批未来学者。

郝书翠强调,其实学院更亮眼的进步应该是在教学改革方面。2008年初,她来到校区试讲,时任教学部主任孙武安就告诉她,校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省级精品课。“这对我来讲,是个很大的压力,我之前从没听说过省级精品课,而我主讲的、要讲的,就是马原课”。多年以后,面对我们,她说,这是她来到这里最初感受到的压迫感。2008年秋季学期,她开始真正融入威海校区思政课的教学。学生课堂展示、社会实践、每年举办多场全校性大学生思政大赛……这些改革举措,无不让她倍感振奋、备受鼓舞。2013年1月起,她开始分管学院教学工作,继续顽强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从提升思政课课堂吸引力、强化思政教学实践环节入手,创新家国情怀涵养培育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套深受学生喜爱的、行之有效的、稳定的教学模式。这些探索和做法多次被《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平台报道。2023年,《光明日报》以“创新探索建‘一体两翼’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体系”为题报道了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学院开展的“刘公岛开学第一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评选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全国共10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体系”成功入选人民网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全国共20项)。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学院多年来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结果。

郝书翠坚定地认为,她自己十几年来的成长和进步,就是得益于学院和学校的发展。正是在威海校区工作的这十几年里,她自己逐渐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着帮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魅力。在谈及对青年教师的意见建议时,郝书翠谈到,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驱动着教育和科技迈向现代化建设的新里程,正深刻改变着思政教育实践。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增强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自觉性,更加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注重教学反馈和教学反思。对于青年教师的科研成长,郝书翠认为,尤其关键的是,一定要秉持着“功力必不唐捐”的信念行动起来,将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

谈到对威海校区未来发展的期待,郝书翠告诉我们说,“威海校区的师生,应该都知道一个词:新亮点”。她说,学校刚刚结束的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擘画了“两步走”的战略规划,系统提出了“一五七九”发展思路,为加快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绘制了宏伟蓝图。作为山东大学与威海市合作共建的一个多学科、开放式、综合性校区,40年来,威海校区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品牌、学科和人才优势,立足特色、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取得了十分可喜的办学成就。未来,相信威海校区全体师生一定会立足校区发展定位和方向,锚定建设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不断增添新亮点、实现新突破,持续提供新动能、作出新贡献。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也一定会聚焦勇担使命、敢闯敢创、全面图强主题主线,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办好思政课,在不断迎接挑战中稳步前行。

【 作者:才艺 贾晶晶    来自:党工委宣传统战部    责任编辑:王晶、傅振国 】